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时尚汇 > 人文地理 > 正文  
五味咸为首
http://trendsmag.sina.com.cn 2004年08月23日13:43 《华夏人文地理》

  在我7岁的时候,是1972年。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在紧巴巴的日子里摘取属于自己的乐趣。身为盐业钻井技术员的父亲常年出差,奔波于井场与盐厂之间。他被我缠得实在没法,只好就把我带上,在四川南部和东部起伏的山岭间,从一个井场迁徙到另一座盐灶边。于是我知道了许多关于盐的神话故事。

  在四川省盐源县,有一座“开井娘娘”庙,庙中有一个开井娘娘,旁边还塑着一头牛。大人们告诉我,古时候,有一位牧羊的纳西族姑娘在放羊时发现,白鹿喜欢在一池水边饮水,羊也喜欢饮池的水,便尝了一下,发现池水是咸的。于是人们便掘井煎盐,那口井就是“开井娘娘”庙旁的白盐井。

  1985年,我已是井矿盐设计研究院的勘探职工,我几次到巫溪、云阳一带的盐厂出差,测量地形、取土样,特地到著名的“盐泉”遗址探访。传说古时候有一姓袁的猎人,在大巴山深处的宝源山上发现了一只雪白的鹿子,从山顶追到山下的山洞,白鹿却不见了踪影,猎人怅然无奈,见山洞有泉水涌出,方觉口渴,用手捧喝,味咸微苦,知道是盐泉。至此,人们置锅用柴炭煎盐,渐渐人烟云集,形成一个盐镇。人们认为那只白鹿是龙,在山洞口打造了一只龙头,让盐泉从龙口喷出,并取名为“白鹿盐泉”,或曰“白龙泉”;为纪念猎人的功绩,盐镇取名为袁溪镇(即宁厂古镇的前身)。

  许慎《说文解字》释盐曰:“卤咸也。从卤,监声。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据说,在远古时代,渤海地区一个名叫“宿沙氏”部落的 “宿沙瞿子”发明了煮海水制盐。后人为纪念他,把他称为“盐祖”。繁体的盐字从卤,从目,从器皿,卤字之上有云气,宛如一幅煮海盐的生产流程图。

  记忆中,盐厂一般都坐落在马蹄形构造的山势凹陷处,我经常爬到可以俯视厂区的高处,坐在纵横交错的枧杆上发呆。那些枧杆像奇怪的蛇,肚皮里稀里哗啦,浑身潮湿,透过竹篾缠丝不停往外滴卤水,像石钟乳一样,成为一根根盐柱。有些盐柱像生铁,有些则洁白晶莹,忍不住用舌头去舔,就发觉不但咸,而且苦和涩,还有满口钻的腥味,就跑到水田边去喝水,啃一个生红薯,仍然没有摆脱嘴里的味道。父亲后来警告我,不要去尝那些盐柱,因为没有提炼过的卤水,杂质太多。他顺便告诉我,所谓 “苦”,就是古人说的“大咸”。

  蒙昧时代,人们尚不知何为咸味,亦不知盐为何物。后世人们在祭祀用的肉汤中不加盐,即所谓“大羹不致”,以表示对古礼的遵循。《尚书·说命》有: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记载,说明在商代人们已经知道用盐做调味品,用来配制美味的羹汤。周代,人们已经把咸味作为“五味”(酸、苦、辛、咸、甘)之一,并用于医治疾病。

  上世纪50年代初,我父亲参与的工作队,专门深入彝、苗族居住区,宣传精盐。因为雪白、晶亮的精盐出现后,老百姓认为是不吉之兆,担心有大祸临头。父亲他们宣传了很久,人们仍认为精盐不咸,坚持要吃“青盐”, 以致“青盐”还特意生产了一段时间。

  历来北方人吃大颗粒海盐,南方人或内地人吃黑黑的锅巴盐或“青盐”——反复熬制的锅巴盐,由于受烟火熏烧,盐巴发黑。部分彝族、苗族人家把一块 “青盐”拴在灶台上,用的时候只是放在锅里跑一跑就算吃盐了,老百姓又叫吃“跑跑盐”、“涮涮盐”。解放前,据说彝族人每年消耗的盐不到一两。盐价与运费密切相连,运盐路程越远,运费越高。边远山区,高山峡谷,因运途艰险、运程远,故盐价贵得惊人,有“斗米秤(10斤)肉一斤盐”之说。

  早在唐朝就根据户口配售食盐,盐的运销量就与人口紧密联系在一起。民国年间,我国流行的说法:全国有4万万5千万同胞,这4.5亿人口在当时战乱的情况下是难以统计的,也没有专门进行人口普查,而是辛亥革命元老黄兴的后代根据全国食盐运销量进行换算统计出来的。

评论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首届(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时尚汇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5228800-2502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